科創教育
中國近代最偉大的十位科學家
錢學森 (中國火箭之父)
錢學森(1911年12月11日- 2009年10月31日),是我國著名的空氣動力學家和控制論家,為我國火箭科學和工程控制論做出了卓越貢獻,他領導了中國的核武器的建立,并完成了中國的第一次成功的原子彈試驗和氫彈試驗,使中國成為第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他被稱為“中國火箭之父”,2009年7月,國際系統工程榮譽協會(歐米茄阿爾法協會)將錢學森評為四位榮譽會員之一
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他在20世紀70年代開發出世界上第一個雜交水稻品種而聞名于世界,從那時起,雜交水稻在非洲,美洲和亞洲的幾十個國家種植,在饑荒風險高的地區提供了強大的食物來源。由于他的貢獻,他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目前,中國有超過50%的稻田種植了袁隆平的雜交稻,而這些雜交稻稻產量占中國稻米總產量的60%,由于袁隆平的辛勤工作,中國的稻米總產量從1950年的5690萬噸增加到2017年的1.947億噸。
李四光(地質力學理論創始人)
李四光,湖北黃岡人,中國地質力學的創始人,蒙古族。他改變了中國“缺油”的局面,使油田的大規模開發,并成為世界主要石油生產國的行列。李四光早年在日本和英國伯明翰大學學習,于1920年從國外回國后成為北京大學的地質學教授。李四光的女兒李琳是中國科學院的物理學家和院士,她與著名的生物化學家和院士陳汝璐,因此李四光的家族是中國唯一一個產生三位院士的家庭。
鄧稼先 (中國核計劃之父)
鄧稼先,他是中國科學院核物理專家和院士,他是中國核武器計劃的主要組織者和主要貢獻者,1999年,他因其對中國軍事科學的貢獻,和其他22位科學家,追授了“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周培源(近代力學奠基人和理論物理奠基人之一)
周培源(1902年8月28日 - 1993年11月24日),是中國理論物理學家和政治家。曾任北京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培源出生于江蘇宜興,畢業于清華大學,1926年春,他前往美國,在芝加哥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同年年底獲得碩士學位。1928年,他在埃里克·坦普爾·貝爾的加州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1936年,他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跟隨愛因斯坦研究廣義相對論。另外清華大學周培元應用數學中心就是以周培元的名字命名的。
錢三強(中國原子彈之父)
錢三強(1913年10月16日 - 1992年6月28日),是中國核物理學家,由于他在中國核工業和核武器計劃發展中的核心作用,他被稱為中國的“原子彈之父”。
錢偉長( 應用數學與力學主編)
錢偉長(1912年10月9日 - 2010年7月30日),中國物理學家和應用數學家,以及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偉長1912年10月9 日出生于江蘇省無錫縣,他的叔叔是著名的歷史學家和教育家錢慕,1935年從清華大學畢業后,在擔任上海大學(原上海理工大學)主席期間,他致力于大學的重建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完成。他認為,高等教育的關鍵作用是培養具有完美個性和先進專業知識的優秀新一代。為此,他強調提高大學的學術水平,并對大學學術期刊的出版表示極大的關注。
于敏(兩彈一星功勛獎獲得人物)
于敏,1926年出生是中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獲得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從1949年起,余先生在北京大學物理系開始研究生研究,并擔任助教。1951年,他成為中科院現代物理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員和副研究員,并在彭煥武的監督下開始研究核物理理論。從1960年底開始,俞參與了核武器的理論研究。他的主要貢獻包括解決核武器的一系列基本和關鍵理論問題,從而導致氫彈的突破。
程開甲(中國核武器研發先驅)